返回创作手记:八零后的我们,站在(1 / 2)瓦房之上首页

一、我们,八零后这一群人

我在班级上课时,和旁边的一个同学聊天,说起我写,我说,我就是要写八零后这一代人,尤其是八零年到八五年之间生的这拨人的生活和成长。她猛点头,极为认同。我们都是这一代人,但我们都觉得自己这一代人似乎存在感不是很强。

看看那些电视剧就知道,轮番播放的,都是对六零后七零后的生活写照,要么就是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的生活反应,单单少了我们八零后,至少,时代标识好像不如那两头的人的明显。

但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很值得去看,也很值得去反思审视的。

我们这一批人正站在各项改革的交叉口,我们享受到了其中的好,也仍受着物质匮乏的影响,但因为站在改革的起点上,无论有无意识,我们受着时代的冲击,又开始因为看见了最初的曙光,而自觉地衍生出了无限的关于自我人生与社会的希望,忧患意识与理想主义共存,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写照。

比如说,我们刚好碰上了改革开放,于是人口流动带来了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变好,更是外来新观念的冲击,打开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了往前冲的希望,也成了我们对新人生创造的外在社会动力,当然,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和更强的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渐形成。

我们也碰上了九年义务教育,于是有幸即使是农村,也能上学,只是,那时候的我们,在上初中时,最厉害的那一拨人,却有很多是考了中师、中专或卫校,像我这样上了高中,最后读了大学的,其实属于班级里的十到二十名之间的二流学生。

而高中考大学时碰上了扩招,于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毕业生。尤其是不包分配,没有了铁饭碗、金饭碗之说,大部分的子弟,毕业后都走入社会的各个岗位,通过自主择业,无论是观念还是人生方式,也都和我们的父辈有了巨大的不同。

可不是吗?我们的父辈,读完书出来,都回原籍,甚至很多上完初高中的学之后,仍是回家务农,作为家里的劳动力而存在,人仍被束缚在土地上,无论是思想、生活还是整个的人生。但我们,已经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基于社会的变革,登高望远,看见许多不同的人生选择,有机会走向更宽阔的道路和天地了。

二、我们这一代人的自我追求

尽管如此,我们又都在一出生,就承载着这一片农耕土地形成的农耕文明的千年流传的文化情感,受着这样的文化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虽然向往独立自主,向往更远的远方,更美好的人生,但我们深知,父辈们靠自己努力而存在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天然的生存之道,自强不息、自立自尊的精神,沁入骨髓,成为我们的灵魂支柱,促使我们在首先兼顾家庭的拮据的现状,迫切而努力地自力更生的同时,又寻求着自己眼界所及的自我改变,甚至是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而那些因为经济发展、地区开放、人口流动而闯入我们眼界中的物质与精神创造者们优秀的典范,成了我们要追及的榜样,也就自然地内化成了我们自我突破的内驱力。

于是,社会的变革带来的思想的流动、开放与变化及对固有的不够先进的文化的撞击成了这一拨人开眼看外面,寻求自我突破的外在推动力生活不断变好,但仍需努力创造才能走向更好的现状,和那些通过自我努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榜样的力量,内化成了我们前行的内在推动力。

当然,我们这一代人中起点各有不同。如果说家庭是一座山,我们就是生活在不同高度的山顶上的人,因为地区、家庭给予的高度不同。的确,我们最初所能触及到的也不同,致使我们的人生也迥异。但对于我们这些从乡村、镇上、县城里出生、成长的人来说,生活在这个时代,也依然是幸运而幸福的。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几乎站到了当地的时代发展的顶端,看见了我们在当地、在自己家庭中,能看见的最高最远的风景,也有了父母们以举家之力让我们自由前行的能力。

说到这一点,我又不由得眼眶发热,从前总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但当回头看去,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比我们的父辈、祖辈们高多少,不过是他们踮起脚尖,节衣缩食,让我们站在了他们的肩膀,甚至是头顶上了。这样的深爱,不仅仅是自然的繁衍需要,更是生而为人的无私情感值得代代歌颂吧。牛吧文学网68en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