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曾对朕说,以如今的唐兵,只有三十万,是绝不可能拿下吐蕃的,即便是四十万,经过训练也只有一半的机会,千年前王翦对始皇帝要了六十万兵,这才铸就了秦灭楚,我又怎能惜兵而误战呢?”
李治看到裴炎沉默的样子,明白他不是后世那种宁愿放弃安西四镇的大臣。这也依托此时及之前的情景,从来都是大唐压着四周打,还没到大唐主动后退的时候。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后,吐蕃求和,前身就没有答应,后来又屡次派兵攻打吐蕃,可惜李敬玄18万兵马前胜后大败,当时震惊朝野,但即便是如此大败,吐蕃也没能追击。,过往历史,高宗期间屡次丢失安西四镇,但是大唐总是能重夺安西四镇,如今黑齿常之镇守四镇,守得稳稳的,屯田练兵颇有成效。几年过去了,光挨打不是大唐的作风,该再次主动出击了。
“卿既明白我的心意,当协调朝堂,不要再因一己之私,而攻讦裴行俭,他是我这次挑选的主帅,希望你们能将相和谐,千百年前,廉颇蔺相如尚且能将相和,今天我相信你们也能控制好自己。”
裴炎听到此话后,竟恍惚了一会儿,之后就拜谢了陛下,离开了贞观殿。
今日也是皇权压倒相权的一天
望着裴炎那走去的身影,李治暗暗心想,裴炎,别辜负前身对你的一番期望啊。希望你二人能精诚合作,若真的合作不下去,朕也只好清扫掉拖后腿的人了。
说起来吐蕃明明在高原上,只是个奴隶制帝国,却能有四十万兵真是不可思议。前世自己看到大非川之败还特意去查过,才明白吐蕃占据了天时气候的好处。后世称此时为中世纪温暖期,也正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上的粮食产量增加,才酝酿出了一个中亚的帝国。
而且吐蕃既有农耕也有游牧,二元制的特性使吐蕃能同时拥有规模庞大的步兵和骑兵,就像被自己灭掉的高句丽王国,可厉害了。高句丽在被自己灭亡时,还有69万户,这还是前身父亲太宗打败高句丽,迁走30万人口,之后一直持续骚扰战和经济封锁的后果,要知道唐初才200万户,只能说杨广当初将高句丽养的太肥了,隋末也不知高句丽劫掠了多少人口。
就像吐蕃虽然现在已经比较强大,但是左边大食,上边和右边大唐,下面是喜马拉雅山脉,被限制的死死的。直到恒罗斯之战,安西军大减,大食大唐同时减兵,之后安史之乱大唐更是直接撤回了中原,在西域留下了权力真空,从此吐蕃崛起一发不可收拾,国力攀升,东南西北都能扩张,成就了中亚上庞大的帝国,直到后来气候变冷才彻底崩溃。
想到这里,除了接下来吐蕃会有君相内斗有一波机会外,虽然一直是奴隶制,但直到九世纪一直在走上升路啊,希望这次去能抓到机会,可以仿效王翦成功反间,抓住机会一举击垮吐蕃,我连西藏都护府的名字都想好了。虽说高原击败难度是大,后世蒙古击败衰弱的吐蕃也没有上高原,是在漠北击败了吐蕃,再之后,中原击败吐蕃也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了,只能说宗教化恐怖如斯。
-------
Ps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打了吐蕃后就没啥好写的,看到这里就不想看了,其实大唐能处理的,需要处理的太多了,这根本不用担心没东西可写。现在我只担心我自己写不好,资料错漏太多,毕竟吐蕃的好难查,我只能看一部分翻译过来的,但是不全的话又太麻烦了,还不如自己编,因此我可能会生造硬编不少,希望大家能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