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严嵩的知己王道秋(2 / 2)明朝擎天一柱首页

其后俺答率蒙古军从容撤回塞外,大明京师解严。整个庚戌之变期间,京师附近诸州县报,共被蒙古人劫掠人畜二百万。

事后嘉靖帝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追责杀了兵部尚书丁汝夔。并对明王朝的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改京师十二团营为三大营,总三营为戎政府;修建北京外城;置蓟辽总督大臣,辖蓟州、保定、辽东三镇;募山东、山西、河南诸道兵,岁集京师防秋,秋后散去,以为定制;又选各边镇锐卒入卫京师,以京营将分练边兵。

在整个庚戌之变中,严嵩一直主张坚壁不战,说蒙古人抢够了就会自去。后来蒙古人撒退时,嘉靖帝下令明军追击,也是严嵩让兵部尚书丁汝夔,不要执行这个命令,不许明军出击。

正因为严嵩在这次事变中的这两个举措,所以后世那些砖家们就骂严嵩,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让蒙古兵抢老百姓。还说严嵩胆小怕事,没骨气,连蒙古人撤退了,他也不敢追,太特么给大汉丢人了,实在不能忍啊,严嵩就是个汉奸!

砖家们骂得很爽,可砖家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严嵩真按你们的想法去做了,那结果是什么?

该不该做,和能不能做到,那是两码事啊!对,作为政府,在外敌入侵时,确实应该出兵保护自己的人民,这是天经地义的。

可就当时明军那副怂样,他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民吗?纵观明军在整个庚戌之变中的表现,砖家们你们自己说,让那些棒子国军队一样的怂货,去打凶悍的蒙古人,这战斗的结果它有意外吗?

甚至可以说,那帮明军如果没有城墙、营寨的保护,在野外与蒙古人遇上了,他们不望风而逃,能还站在那儿的,就己经算是明军里少有的强军了。

所以说但凡你是个有脑子的,你认真想想庚戌之变这事,严嵩他有什么错?不说别的,就是当时在北京城翰林院工作的,后来大明王朝第一权相张居正,他都跟严嵩的死敌徐阶说过:实力不济时,隐忍是最好的办法,严首辅没错。

王道秋穿越到这个世界后,有空时他也曾灵魂穿越回图书馆,学习过这个时代的历史。经过思考王道秋认为,庚戌之变这不但不是严嵩的污点。恰恰相反,这表现了严嵩他配得上大明首辅这个位子。在国家危亡之刻,他能保持头脑清醒,不计个人荣辱,做岀正确的决策。

就比如在后世那被人骂惨了,说庚戌之变最后,蒙古人都开始撤退了,嘉靖帝也下令追击了,严嵩还胆小怯战,让兵部尚书丁汝夔不要执行嘉靖帝的命令,不许军队岀击。后来嘉靖帝事后追问此事,严嵩还装不知道,把所有锅扔给丁汝夔,害的丁汝夔被斩首。为此,后世那些愤青们把严嵩骂得狗血淋头。

拜访!愤青们,你们有没有脑子?当时蒙古人的撤退,可不是什么战败落荒而逃,而是抢够了从容回家。就当时明军的那副怂样,让他们去追击蒙古军,大家打野战,那后果是什么?那不就是白送人家蒙古人几万颗人头,又让几万户人家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再说了,咱们正常人做大决策时,往往都有个动机。那愤青们你们自己想想看,严嵩他压下皇帝的命令,他岀于什么动机啊?

追击的命令是皇帝拍板下的,仗是将军们出去打的。打赢打输,跟他这个文官首辅,有半毛钱关系啊?甚至嘉靖帝下令军队追击的命令,还是下给兵部的,又不是下给他严嵩的。是后来兵部尚书丁汝夔,他接到嘉靖帝的命令后吓坏了,主动去找的人家严嵩。

所以说在当时,严嵩完全可以不管这事,追不追的你们自己看着办。但严嵩却管了,及时叫停了这个明显是嘉靖帝,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因为冲动而做岀的一个错误决定。

以严嵩的聪明,他难道不知道他这样做,事后会被道德君子们骂成什么样吗?可即使要担千古骂名,他也毅然叫停了这个错误的决定。就这脑子的清醒,和做大决定的魄力!这就是他严嵩,为什么能执掌朝政近二十年的资格。

还有以嘉靖帝的那股子聪明,大明厂卫的无孔不入,严嵩让兵部尚书丁汝夔抗旨这事,嘉靖帝事后会不知道吗?可嘉靖帝事后又是怎么处理的?

看看事后嘉靖帝的处理,这事就很明白了。毫无疑问在事后,等嘉靖帝他自己冷静下来后,他也明白了自己让军队追击这个命令,是有多蠢。所以对于严嵩及时叫停自己错误决定,避免更大战争责任的这一行为,嘉靖帝是感激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庚戌之变后,严嵩被后世愤青骂成狗,而嘉靖帝却更宠信严嵩的原因。至于兵部尚书丁汝夔,他主管军队,可却被人家蒙古人,把皇帝都给堵京城里了,再加上大明军队在这次事件中,那不堪入目的表现。试问就庚戌之变这事,放哪朝哪代,他丁汝夔这个军队主官,不用拿脑袋给天下一个交代?所以兵部尚书丁汝夔,他罪该万死,谈不上严嵩害不害他。

所以研究明史,王道秋认为,严嵩他有没有那些砖家说的那些臭毛病,他不知道。但就严嵩在庚戌之变中表现出来的冷静、睿智、和做大决策时的那种魄力,他就绝对够资格排入中国名相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