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魏阉能做,皇帝也能做(1 / 2)崇祯:大明中兴之君首页

而这几日,张先都在不断的会见重臣。

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些重臣以腾位置的代价换取魏阉案不扩大,为他们留下最后的体面,说白了,张先就是想留着他们让新重臣上来时再宰。

而其中也不乏有些不是魏党的占据着要位,这时候张先就开始问策,当对方之乎者也抛出一大堆老生常谈的说辞时,张先就会问细节,比如整肃吏治、严惩贪腐,张先就问细节上要怎么做?要出什么政策?考成法怎么样?

一番猝不及防的问话下来,毫无准备的胆子小的都偃旗息鼓,胆子大的那更好,让对方直接回去写奏疏公开呈上来,到对方这封奏疏上来,仇恨一下子吸引。

这也就是后世的,出政策前吹吹风,给大家打个心理预期,届时再实施,就顺利很多。

而整个京城内外,也都被张先这几日会见重臣而搅得震动起来。

尤其是得知四个大学士全都接连致仕,许多要害实权位置也都或致仕或调任,朝廷一下子空出来四个尚书乃至侍郎等这类位极人臣的空位时。

所有人顿时都觉得风雨欲来,连带着,对倒魏的热情都消退了。

无疑,新君这是要组建自己的新内阁势力。

人人心思各异。

三品、从三品的资历大员开始盘算着自己能否竞争上去,开始到处活动起来。

四品、五品的中层官员也开始琢磨上官挪位后补上去。

整个朝野彷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连原来战战兢兢生怕自己被牵连的原魏党一流都心安不少,认为这是新君到此为止的信号。

而伴随着一道新君的招贤令,更是让朝野几近沸腾!

“自太祖建邺,国势有成,百姓安康。历经十五代君主励精图治不忘初心,然,朕临位,天下战乱频出,外患交迫,赋税难支。

朕尝思国耻,悲痛于心,今内阁空置,国之重位缺失,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大明恢复太祖盛世者,不论出身、不论在野,皆居高官,领国政!”

此文一出,天下哗然。

宅院内,都察院左都御史三品曹思诚怒拍桌子而起。

“怎么可以如此?阁臣向来是庭推而出,一切都有成制!即便不庭推,那也不能什么人都能进内阁!万一来了个乡野村夫,岂不是贻笑大方?!”

“‘不论出身、不论在野’,新君是摆明对现有的内阁备选不满。”大理寺左少卿潘士良摇头说道。

按说,他们的资历,是足够成为庭推人选,所以这招贤令一出,最值得气愤的便是他们。

而生气的也不止是他们。

“这是在说朝廷无人!”尚在位的侍郎们也开始不满。

“给事中竟然不封还!”

……

“给事中凭什么封还?!”给事中杨天胜听闻有高官指责他们,顿时怒不可遏。

他们在魏党成势时,趋炎附势,是名副其实的魏党小虾米,这个时候夹着尾巴还来不及,还封还皇上明发的旨意?

怕不是真要“简”在帝心,死字都不知道怎么写。

“何况,要用什么理由封还?”杨天胜越发觉得委屈。

“陛下初即位,要励精图治,广罗天下人才,而现今多重臣致仕那也是事实啊!”

旁人顿时附和:“就是!这倒是充分说明,陛下乃圣明之主!”

有力竞选阁臣的朝员们十分不满,但显然这种不满是无力的,不管从哪方面,他们都无法阻止这封招贤令广发天下。

因为他们是少数派,也因为朝中发生了罕见没有重臣坐镇的一幕,他们再不满,也无法串联施压,因为他们中的部分人,曾经是魏党,而如今魏忠贤被抓,还没死呢,指不定哪天他们就挨雷给劈了,自然不会真的找皇上触霉头。

而除了他们不满以外,其他四五品官员,甚至南京朝廷那边的官员都犹如打了鸡血一样,显然,都把这次招贤令当成了自己晋升的天赐良机。

这也是正常。

因为无论谁都知道,别看招贤令上边写着什么“不论出身,不论在野”,实际上没出身,是连直达御前都做不到。

所谓乡野村夫进内阁,笑谈罢了。

而这空出的诸多重位,甚至因此牵扯出来的诸多中层位置,谁保证自己没机会?以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老实实熬资历,像这种起飞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多少写封奏疏上去,万一圣上瞥上一眼,不就简在帝心?

甚至一日都不到,下午,张先的案台上便多出了一叠自荐或者举荐他人的奏疏。

随着事情发酵,只第二日南京各省的第一批奏疏就如同雪片般急递飞来,张先自是懒得看,直接给了王承恩一份名单,凡是名单上面的人写上来的,单独拎出来。

王承恩一瞧,合着陛下心中早有成算,也是从善如流,召集了一批识字的太监开始干活。

而到了招贤令后的第五日,张先便雷霆般的下达了旨意,公布出了班子。

首先便是阁臣名单:

范景文升为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衔参预机务入阁;

毕自严为户部尚书加谨身殿大学士参与机务入阁;

马士英作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参与机务,加少师入阁;

王象乾复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入阁。

之后就是六部名单:

户部尚书:范景文、倪元璐、毕自严;

吏部尚书:路振飞、蒋德璟、马士英;

兵部尚书:卢象升、王象乾;

工部尚书:徐光启、孙元化、王徵;

礼部尚书:黄道周、钱谦益;

刑部尚书:徐石麒。

大名单一出来,朝野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