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46 朕要对诸王宗室下手(1 / 2)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首页

宗正府之驸马都尉焦敬和石璟,前去湖广武冈捉拿谋反的广通王和阳宗王一事,进展得很顺利。

谋反两王都没有自己的军队,他们的家丁也不愿给他们殉葬。

所以面对朝廷的抓捕,两王如同瓮中捉鳖,根本就没有泛起什么浪花。

只不过两王的几个心腹,却是逃进了苗寨寻求庇护,朝廷一时半会也没能将两王的心腹绳之以法。

或许,这就是世上无完美之事吧。

经过锦衣卫、东厂、宗人府三方会审之后,两王对于自己谋反一事供认不讳,也在罪书证词上签字画押。

在拿着两王谋反的供词之后,朱祁钰就马不停蹄召集群臣,举行了又一次的大朝会。

“汉、晋之时,乃至于我大明太祖立国之初,宗室藩王裂土临民,藩国如同独立之国。”

“之所以制定此举,乃是希望藩王们能够替天子镇守地方,如遇叛乱发生之时,还可以领兵勤王。”

朱祁钰其实并不关心两王为什么谋反,他关心的是两王乃是朱明宗室子弟的身份。

“然而唐、宋宗室不同,乃是分赐田地之制,宗室子弟无封国之权。”

“至于唐,宋宗室子弟中有才能者,也可以出将入相,也可以为国效力。”

既然是藩王谋反,朱祁钰不可能不谈到宗室制度。

“我大明以汉、晋、唐、宋、元为前车之鉴,对前朝宗室政策有扬有弃,而后方才自成一体。”

说到宗室制度,朱祁钰违心的给明朝脸上贴金。

毕竟明朝宗室制度是老朱家先人制定的,身为老朱家的子孙,朱祁钰也不好批判祖宗太过。

然而明朝宗室制度之烂,朱祁钰认为在历朝历代都是排得上号的。

后来的满清统治虽然也很烂,不过其宗室制度却是吸取了明朝不少的过失经验。

这一点,朱祁钰不否认。

“然而自从太宗奉天靖难之后,大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我大明宗室,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只能岁俸以世袭罔替之。”

按照朱祁钰的说法,老朱家的子子孙孙都由朝廷供养,且不能入朝为官,还不能自谋生路。

“朕以为,我大明宗室制度前后之差别,乃是因为太祖和太宗采用了截然不同之国策。”

对于宗室制度的变迁,朱祁钰并没有因为朱棣是造反上位而隐瞒。

而且朱祁钰说的也是事实。

朱元璋以草莽打天下,他必须依靠自己儿孙来制衡开国功臣们。

分封塞王以掌军权,无疑就是朱元璋最好的选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起兵造反成功,他必须削弱藩王势力,以此来杜绝明朝出现第二次奉天靖难。

朱祁钰明白一个道理。

任何制度都是审时度势之下制定的,任何制度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

“太祖与开国重臣们品鉴前朝治乱兴衰,认为宋、元之亡国乃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所致。”

“固而太祖洪武年间,我朝建藩以拱卫中央。”

“彼时,诸王都是手握重兵,坐镇四方,烜赫一时。”

“然而太宗之后,天下诸王典兵之权,被收归中央。”

“朝廷为了安抚诸王之心,以尊位厚禄以替代之。”

“诸王归心之后,朝廷明令禁止宗室干预地方行政,禁止宗室出城,二王不得相见。”

“宗室子弟,更不准来京问安,也不得科举入仕。”

朱棣这是用世代的荣华富贵,来换取藩王们放弃军权。

如此做法,宋早有之。

名曰,杯酒释兵权。

而朱祁钰在说完之后,原本脸上的盈盈笑意不见了,取而代之却是一脸的冷酷。

“前些日子两王谋反,让朕不得已思考用藩四事。”

“诸位臣工都是我大明之一时人杰,还请为朕解惑。”

朱祁钰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求贤如渴的模样出来。

“其一,所谓祖制,朕当从太祖,还是从太宗?”

“其二,若是逢天下巨变,宗室诸藩如何报效朝廷,又如何替朝廷安抚黎民百姓?”

“其三,若是宗室只知享乐,开枝散叶后人数膨胀之后,朝廷以何供养?”

“朝廷会不会入不敷出?”

“其四,藩王府中之人,是不是朕的臣子,是不是大明的臣子?”

朱祁钰抛出的四個问题,囊括了明朝宗藩问题的根源。

第一个问题,朱祁钰和后世的明朝皇帝们,到底该听谁的?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对待藩王的态度截然不同。

若是从了太祖朱元璋,就是封王列土。

若是从了太宗朱棣,就是把宗室当成猪来养。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宗室政策相互违背,后世明朝的皇帝无论从谁,都可以说是有违祖制。

第二个问题,是信任宗室,还是信任文武大臣?

历史上藩镇割据、起兵造反的,多是异姓之人。

然而古往今来,以藩王成事的就只有朱棣一人。

宗室子弟毕竟是天子血亲,无论是哪一个后代坐皇位,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都会祭祀历代明朝君王。

家产不给后世子孙,难不成给外姓之人?

然而若是太过放纵宗室,那么就有可能重现七王之乱。

这是一个选择题,两难。

第三个问题,日益庞大的宗室会不会拖垮大明?

宗室经过繁衍生息后,人口必定会成倍膨胀。

若是任由宗室生育,朝廷对所有宗室子弟都加以供养,那么朝廷必然将会难以承受。

到时候,只能加派粮饷,只会盘剥百姓。

最后一个问题,明朝不仅防范宗室,还对于服侍宗室的随从一样戒备。

每一个藩王府邸之中,朝廷都有配备得有属官、仆从。

这些人除了侍奉藩王以外,还有监视的职责。

要是彻底堵死他们这些人的晋升之路,便会寒了忠义之心,他们便会彻底依附于藩王。

这些人心因为和藩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他们很难认为自己是天子臣属。

当然,宗藩制度是一个困扰封建王朝的千年难题。

直到封建的结束,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事关皇家,群臣在没有彻底想好应对之策前,他们都是选择了沉默。

“今日参拜之臣,都是我大明肱股,朕想请教,诸公何以教朕?”

朱祁钰见到群臣默然,不由得提高了嗓音。

看到新君真心求教,群臣之中还是有一些后进之辈,想着出列进言的。

不只过当他们看到位列前方的重臣们,都默契做起了木头人,他们也是不敢妄动。

重臣们都是人精,他们当然知道朱祁钰是打算借着这次藩王谋反之事,对宗室制度进行改革。

然而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所以重臣们才不愿轻易开口。

同意宗室子弟参政,那就是给群臣增添竞争者。

这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要是不对宗室制度进行改革,那就是给大明埋下一颗随时可能会爆炸的雷。

而且明朝宗室这个是时候已经不再是当初朱元璋的几十人,而是高达上千人。

要是重臣们轻易就宗室问题发表言论,很有可能招来宗室子弟的仇恨。

这些人毕竟是天子血亲,重臣们多少也是会心有顾忌。

所以重臣们的态度只有一个,不反对、不赞同,看看朱祁钰到底是什么态度。

顺势而为,这就是重臣们的想法。

所以重臣们才会“狡猾”的用沉默,来回应高坐御台之上的天子。

“启奏陛下,臣以为先贤已经给出过答案。”

“亚圣孟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大殿重的沉默,终于被人给打破。

“自古以来之历朝历代,又有天子七庙的说法。”

“也就是说天子太庙祭祀七世,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则要亲尽则祧。”

“天子往上祭祀七代祖先,臣以为对于后世子孙也当如此。”

“然而若是恩泽后裔子孙七代人,又于五服之亲相差有二。”

“故而臣请于陛下,天子之恩当五世而泽!”

开口的是内阁次辅,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

作为朱祁钰在文臣中扶持的第一人,王文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自然事先同朱祁钰有过通气。

王文敢于率先开口,除了和朱祁钰事先密谋之外,还处于其中巨大的政治利益。

王文入阁,本无功绩。

要是王文能够帮着朱祁钰改革明朝宗室制度,能够减少大明百姓的负担,那么王文必然在朝野内外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