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大点兵。
大唐要出兵征伐东突厥,一报去岁之耻,二来永绝后患的消息早在半月之前便已经传开,举国上下的年轻人无不热血沸腾,纷纷踊跃的前往县城的征兵处赶去,想要报名,哪怕打仗在即,只能去当一名后勤补给的火头军,也自觉得幸有荣焉。
年轻人们踊跃投军,倒不完全是打着热血报国,建功立业的心思。
而是新军改革以来,待遇翻了数倍,当兵,已经是仅次于当工人以外,当下最受平头百姓追捧的职业了。
当一名后勤,管吃管住,还有饷银拿,打仗也是走后面,面临危险的概率极低,随军一趟远游,公费旅游的同时还能增广见闻,何乐而不为!
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这一届的民夫素质出奇的高。
民夫们各自从家乡往预定的节点赶去,而正规军,则是集结长安,在李世民的率领下,登上了北上的铁皮火车。
轨道初设,长度有限,仅有两百余里,一路向着东北方向,至汾水边,便停下了。
再往前便是山脉,想要继续前铺,靡费甚大,但这也能为大部队节省两至三天的行程。
火车到了站点,大军渡河,转骑马赶路,马匹是早已在此处马场备好的,倒也没有丝毫的耽误。
这次出兵,李世民点兵四万,驰援隋国后合兵一处,便是七万。虽然比起突厥各部落合兵的十二万之众在人数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有着新式的武器加持,半点不带怵的。
李世民带着队伍继续往定襄城方向赶,便进了山。
山道两旁古树参天,山间怪石嶙峋,林中猿鸟乱啼,倒是生机盎然。
四万人的队伍便顺着山谷间的官道一路前行,队伍便拉长成为前后绵延数里的一条长龙,在高空看去,仿若是在山谷间蜿蜒爬行的巨蚺。
走在路上,还依稀可见安排走在前头的辎重队伍经行后留下的骡马粪便和或深或浅的车辙印。
按照目前的行军速度,不出半月,大唐的军队便可以在定襄城与杨茹卿的人完成合龙,只是眼下最关键的便是,杨茹卿能否抵抗住东突厥的进攻,坚持到援兵的到来了。
虽然李世民对杨茹卿个人能力很是认可,但毕竟是自己的女人和孩子在外边,心里不免还是有些担忧,心中也有些后悔,当时不应该将人放出去。那些工作,换个人来或许没有能完成得那么好,但总不至于会出问题。
心下有顾虑,部队的行程自然赶得急了些,今天白日里部队整整行进了一整天的时间,比原定的计划多走了20里地。
山里的日头总是比在平原上要短些,当太阳躲到了西边的山坳里,天色也黯淡了下来,秋末的山间,已经积累起了一层薄雪。堆积在河谷旁掉光树叶的枝杈上,远看群山,却早已因雪白头。
太阳落山,山谷间便也刮起了晚风,山顶的霜雪寒气顺着沟壑,便如泄洪一般倾泻而下,让河谷中本就有几分寒意的空气,更感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