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决定报考(1 / 2)年代:重回79做文豪首页

留在昌北的小范同志住进了县里的招待所,距春风胡同脚程不远,拢共两个路口。

由于沟通银行贷款和检查开业标准的需要,方兆中没少往招待所跑。

小范同志呢,热情好客,也是个知识分子,没有京爷那种开腔先端三分架子的臭毛病。

更重要的是,上辈子坐机关办公室的方兆中同学,非常懂得年轻科员的心理。

两人一来一回,倒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还记不记得,主任那天对你说的话?”

小范话里指的主任,就是燕京工商局的老陆。

俩年轻小伙子方从县工商所出来,方兆中没骑那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抬头看了看小范:“领导那天说的话多了,你问的是哪一句?”

“高考那句。”

方兆中顿时了然,笑道:“你想劝我去高考?”

小范同志老神在在地往外走,背着手问道:“不说别的,我问你,你们家办这所个体户饭馆,花了多少钱?”

这话正正好戳到了方兆中的肉痛处。

办个体饭馆要花的钱不少,饭馆门面虽然是街道办中间牵线申请下来的,正式开业后也要上缴租金。除了大宗冰箱的置办费用,还有贷款偿还、每日营销成本。

大姐方光洁年中要结婚,家里积蓄本就所剩无几……

更重要的是,自上回在国营饭店请了乔雨青吃饭,他兜里不剩几个子了!

“花了不少。”方兆中找了个挺折中的词。

小范笑道:“我记得你在街道办当临时工,那里是十多块一个月的工资,等电子夜大改造建设完成,你正式上岗以后,县里教师工资超不过工人工资,也就三十多块钱一个月。

但是高考就不一样了,大中专毕业的就是国家干部,毕业工作后基本补贴在49元一月左右。

如果考上了本科大学,比如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师范这类,在校补贴就有30元左右一个月,不用学费,餐宿全免——哦,就说燕京大学吧,每层楼就有一个水房和厕所,比你们内燃厂大院里的旱厕不知道干净多少。”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刚穿越到1979年的方兆中一门心思谋划着个体饭馆的事儿,但兜里比脸干净的日子,让他一个现代人实在有些习惯不来,捉襟见肘。

这也是他给《当代》写稿的原因之一。

投稿嘛,稿费多,来钱快,还是被人向往尊重的一个职业,也能不时抒发抒发自个儿的文学热情。

“眼下都五月份了,报考已经结束了吧?”

“燕京要市预考,预考还没截止,也就这几天了。”

说话间方兆中没顾着看路,一抬头,赫然到了县政府大院门口。

这年头小县城里没有教育局,教育局就是大院里一间办公室。

一旁的小范同志笑的灿烂。

“到都到了,填个表的事情。”

隔天下午,开业在即的悦宾饭馆来了位年轻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