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 夏原吉(1 / 2)永乐合伙人首页

自古皆是屁股决定脑袋,做为既得利益者,即使夏原吉非常清楚《诗书》于治国并无大用,还是不能成为读书人中的另类。

因此夏原吉明知道马喆说的对,还是反对道:“马先生的观点,本官部分认同,部分不认同。儒学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能明是非、正人心。

一个心术不正之人,登上高位对天下来说是一个灾难。若是没有儒学的道德约束,有多少人会做事没有底限。

儒学不能保证所有官员都是正人君子,但却能保证大多数官员的道德底限。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儒本是道,余者不过术而。”

“什么是道?什么又是术?”马喆语气淡淡听不出任何的感情。

夏原吉张口想要就道和术开始讲述一番,却被马喆抬手止住,不由微微蹙眉,这样打断别人的话头实在是失礼。

马喆不管夏原吉心里怎么想的,只是继续道:“让百姓吃饱穿暖是道,让百姓吃饱穿暖的过程是术。道与术从来都不是分割的,而是结果与过程的区别。

请问夏大人,儒生治理华夏千年可有让百姓吃饱穿暖?要不要我陪着夏大人去乡间走一走,看一看,免得夏大人在庙堂上做出不接地气的决策。”

夏原吉还不到四十岁,也就是大明如今这种被朱重八杀的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么多年轻身居高位的官员。

不然社会稳定,凭着资历一步步往上升,三十多岁顶多还在郎署蹉跎,哪能够得上部堂高位。

这个年纪血还未冷,还有一些年轻人的朝气,被马喆嘲讽不接地气,夏原吉脸上微热,一时无言。

他是端方君子,不是杨荣那种善于诡辩之人,无法做到睁着眼睛说瞎话。只能叹息一声道:“百姓之苦非大明一朝所为,就算是实施新政百姓的境遇也不会好多少。

百姓耕种一年所得,就算风调雨顺,扣除耕种的成本,需要缴纳的赋税,所剩也是无几。想要百姓都能衣食无忧,百姓耕种所得要翻上几倍才有可能。”

“夏大人这话说的不错,这就是小农经济的最大弊端,老百姓手中资产太少,无法有效抵御风险,一旦有个旱涝灾害,就有可能摧毁一个家庭。

同时小农经济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不利于农业工具的升级与发展,试想一下,假如某个大匠发明出一个一天能够收割十亩田的工具,就是价格有些贵,老百姓会用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原本家里十亩田,需要十天能收完,有了这个工具一天就能收完。然后百姓就只能闲下来,无所事事,花那么多钱买回来的工具,只是让人清闲十天,何必花钱买这么个一年闲十二个月的工具,这笔账老百姓会算。

那么什么情况下,百姓会选择使用这个能够提高效率的工具呢?”

抛出这个问题,马喆看向夏原吉,朱棣在听马喆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时候,听过类似的问题,他却没有出言,他想听听夏原吉的看法。

夏原吉思考了一会儿,才开口道:“有两种情况这种新的工具能够得到推广,一种是掌握土地的大户发现使用新的工具土地可以自己耕种,收获比佃租给佃户更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