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庸继续摸底的问道:“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多少?”
康太清熟稔的说:“加老夫,一共三人,老夫67岁,村西口王大娘,62岁。你李叔的父亲,刚刚60岁。至于其他人,基本在60岁左右的时候,都会被吐蕃人找各种理由杀了。村口的王大娘算是幸运的,给阿古萨部落的部落使当过贴身奴婢,算是有点情义,也就没杀。”
王庸此时好奇的看着康太清:“那您老是怎么躲过吐蕃人的屠刀的呢?”
康太清风轻云淡的说:“因为我有价值,他们总需要一些当地得高望重之人管理这些小部落。老夫很幸运,这几十年间,至少没出什么差错。他们也懒得杀了老夫换一个人管,所以老夫就活到了现在。假如40多年前,他们随手指定的头人不是老夫,那老夫应该是活不到现在了。呵呵。”
听到这里,王庸诧异的看着康太清,总感觉有一股说不上来的诡异。这老头看起来应该没表面的这么简单。
王庸接着问道:“那赤心村如今的田地有多少亩?您老清楚吗?”
康太清想了想,啧了一声说道:“应该……有个2000来亩吧。我们也再没认真算过,之前都是阿古萨部落的部落使的土地,老朽在刺史府打听到,那个部落使已经跑去瓜州了。估计应该是没法向我们讨要了。哈哈。”
“2000多亩……”王庸顿时汗流浃背,心里大骂:这帮狗娘养的吐蕃人,真不是东西。竟然就给自己剩了这么点地!
早知道,他在路上看赤心卫历年文书时,光是赤心村登记在册的土地就有4200亩!
王庸提出卫所制后,张议潮就把赤心卫五村的田亩地契都给了过来。由于赤心卫已经远离了沙州城,所以豪强在赤心卫这里是没有土地的。张议潮也就没有什么顾虑,大手一挥,就把所有土地户口,连带一切文书地契都打包给了王庸。
回来的路上,王庸就坐在板车上,翻阅这些文书。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文书大多都是天宝年间的,最新的一份也是天宝八年,就是公元749年的文书。
这一年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让唐朝强盛的这三大制度,已经彻底崩坏。而且从这些文书上看,赤心村当时人口已经非常爆炸了。一个村就有52户,312人。
但是王庸却发现一点问题。
虽然登记在册的田亩有近4200亩,但是对照实际按照均田制分出去的只有区区1621亩,一半都没有,那么亏空出来的这2579亩土地,应该就是被私人兼并了的土地了。
这样折算下来,每户估计只能平均分到30亩左右。这还是每户,不是每个男丁。30亩土地,算上租庸调,根本很难养活一家人。
王庸只能苦笑感慨,所谓的开元盛世,不过就是一场虚妄而已。而且这可是唐朝官府的文书,居然明目张胆的记录着土地上的出入,而没人去查去管。估计这些兼并的土地,估计沙州官府里人人有份了。
按照这天宝年间的文书,整个赤心村应当是有4200亩的良田。如今到了王庸手里,只剩下了2000多亩,王庸笑的更苦了。
王庸是打算每一个成年男丁都分50亩地,然后让他们独立成户的。因为自己问了一圈人,大家都说四五十亩地,就能完全养活一家人。王庸就打算往足里给,每个男丁50亩,这样虽然公田少了。但是无所谓,前期还是先更快的恢复生产力最重要。
按照这个想法实施,那如今就需要1750亩。
王庸瞬间就尴尬了,脸上虽然笑容依旧,但是汗流浃背。这样算来,这第一次分田,就直接把这2000亩地的八成给分没了。
王庸直呼失算了啊!
回来途中想着,就算吐蕃人再怎么折腾,每人分50亩,应该还能剩下不少公田。
结果现在可好了,吐蕃人直接折腾没了一大半土地。公田估计就没有多少了。
王庸知道也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确实失误了,不应该过分相信那几十年前的文书和自己的凭空臆测,自己学习的方法论,真是学到自己这个狗肚子里去了。
也是自己这两天太顺了,有点飘了。什么都在想当然。
此时回想,王庸也觉得其实自己改良的卫所制度依旧有一些问题和漏洞需要完善。但是当时急于向张议潮证明自己的想法,导致拿出了一个半成品。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的三大优良作风。
自己以后还是应该多多调查,多多思考以后再做决定。
毛爷爷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王庸需要弥补自己的问题。
虽然自己感觉身体已经很疲惫了,想睡个一整天懒觉再说。但是王庸还是心里下定决心,明天早上早起,带着人先至少把赤心村的土地清查一下再说。
此时的王庸,在批判完自己后,还是觉得气不过,只能心里默念:都是那帮吐蕃人瞎折腾。下次一定要抓住几个吐蕃贵族,把他们吊路灯,不对,唐朝没有路灯,那就吊城门。多么好的田地啊,居然给搞成这样,太浪费了!你知道后世的中国人有多热爱种地吗?自己哪怕去了非洲维和,都在营地里种地,真是暴殄天物!
正当王庸一路想着这些有的没的时,却发现了一件让自己同样心凉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家……真是一言难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