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从书案上拿起一份手稿就对张兴解释道:“我和他们正在讨论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撰写的一些内容,只是之间有些争议,一直定不下来,正好你来洛阳了,他们听说了之后就来家里邀你过来看看,喏,这就是其中一份手稿,你先看看!”
这时蔡邕突然站起来说道:“你个老不羞的,你这可就不讲究,你怎么不让你弟子看看别人的手稿,就先看你的!”
蔡邕这么一说,其他人也纷纷指责卢植不厚道,卢植也不甘示弱,直接表示:“我的弟子先看我的手稿怎么了,怎么了!!!”
张兴宛如穿越时空,回到了前世与爷爷共度的童年时光,那时他们常一起驱赶鸭子,耳畔回荡着各种各样的声响。
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论后,人群才渐渐安静下来,随后他们将矛头指向了张兴。面对围攻,张兴无奈之下直接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各位前辈,我才学有限,实在难以评断各位的高见。关于最终的决策,我有两点建议。首先,我们可以将最终定稿的决定权交给陛下,因为这项任务是陛下所委派,由陛下定夺自然最为恰当。其次,如果陛下不愿介入,我们是否可以在征得陛下同意后,将各位的方案匿名公布,并竖牌于熹平石经之侧,设定一个期限,邀请朝廷重臣和全国的学子来评判,通过专人记录投票,最终以得票最多的方案为准。诸位觉得此法可行吗?”
一众大佬听了之后,思索片刻后,也就觉得这两个方案是目前比较合适的,不然他们还不知道要争论到什么时候。
顿时书房里的气氛缓和了不少,与此同时,这些人的目光和话题就放到了张兴的身上,一时间让张兴有想起来前世毕业工作后过年时回老家后村里七大姑八大姨村里婶娘奶奶来家里串门时看他的场景。
唯一让张兴感觉还行的就是,他现在是人家嘴里那个好孩子,不用遭受重重重击。
蔡邕转向卢植,眼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期待,说道:“子干啊,你看,我这两年来被贬谪在外,文姬独自在家,无依无靠。如今虽因修书之事被陛下赦免,但我整日忙于与你们一同编纂文献,实在无暇陪伴她。阿兴好不容易来到洛阳,我想,是否可以让文姬跟随他一段时间?这样,即便将来我再遭遇不测,文姬有阿兴的照应,或许能免于牵连。”
这番话落下,书房内顿时陷入了沉寂。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当朝奸臣宦官横行、陛下未能明辨是非的无奈与叹息,不知大汉何时方能迎来中兴之日。
卢植闻言,目光转向了张兴。他对于蔡邕的提议深感同情,但此事毕竟关乎张兴,他不能擅自替人做决定。
张兴则毫不犹豫地表示:“早就听闻蔡家千金文姬博学多才,更精通音律。公主如今在涿郡正寻找合适的老师,如果中郎大人舍得,我愿意去劝说公主,让文姬担任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