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战术战略(1 / 2)崇祯帝的梦首页

在崇祯二年的十一月初四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来了一场残酷的战争。皇太极的女真军进入长城以后,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们设伏歼灭了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部,随后集中兵力,誓要拿下遵化城,这个进入长城的第一个据点。

遵化城的第一天防守战,明巡抚王元雅带领军民凭城固守,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城墙上,士兵们手持弓箭,警惕地注视着城下。城门紧闭,城楼上的火把在寒风中摇曳,映照出守军们坚定而紧张的面容。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站在他们这一边。赵率教与女真军在遵化城外激战正酣,王元雅却未能领兵出战。或许因为是出于对敌军实力的恐惧,或许是担心一旦出战,城池便会无人守护,最终落入敌手。这种情形的犹豫和迟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第二天,遵化城的形势急转直下。援军迟迟未至,城内的兵力与皇太极的女真军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守军们虽然依然顽强抵抗,但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城墙上的箭矢和石块已经难以阻挡。城内的士气开始动摇,士兵们的眼中透露出绝望和无助。

就在这时,城内的内应趁机开门投敌。城门被打开,皇太极的女真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明军们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无法抵挡住女真军的进攻。遵化城,这座曾经坚不可摧的堡垒,终于在敌军的铁蹄下沦陷。

巡抚王元雅在城破之际,选择了以死明志。他走入衙署,面对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他的忠诚和信仰却永远不会熄灭。他选择了自缢,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以此来表达对大明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

城中的百姓遭受了悲惨的命运。除了年轻女子被掳以外,其余的活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遭到了屠杀。皇太极的女真军追求绝对的安全,他们不允许任何可能的威胁存在。因此,他们选择了最残酷的方式来确保自己的安全——屠杀所有可能反抗的人口。

在遵化城的一处深宅大院中,五个女真兵手持利刃,杀气腾腾地闯入了这户人家。院落里,曾经繁华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混乱与恐慌。家丁和仆人们四散逃窜,但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他们的反抗显得如此无力。

女真兵们如同猎豹般敏捷,他们的眼神冷酷,没有一丝怜悯。见到男人,他们毫不犹豫地挥刀斩杀;见到老年女人,同样没有放过,刀光一闪,生命就此终结。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有条不紊,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然而,当他们的目光落在那些年轻女子身上时,态度却有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女子,有的惊恐尖叫,有的掩面哭泣,有的则试图用颤抖的声音求饶。女真兵们粗暴地将她们从藏身之处拖拽出来,用绳索捆绑,命令她们蹲在院中的一颗大槐树下集中。

槐树下,这些年轻女子聚集在一起,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有的紧紧抱在一起,寻求着彼此的安慰;有的则望着天空,似乎在向苍天祈求一线生机。她们的命运已被无情地改写,她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绝望。

女真兵们开始对这些女子进行粗略的审视,按照年龄、姿色、才艺将她们分为几个等级。年轻貌美、才艺出众的女子被挑选出来,她们将面临更为悲惨的命运——成为女真军高层的奴隶。她们的美貌和才华,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为了她们悲剧命运的推手。

在挑选的过程中,女真兵们的脸上露出了贪婪和欲望的神情。他们对这些女子品头论足,仿佛在挑选市场上的商品。女子们的尊严和自由被无情地践踏,她们的眼泪和哀求在这些侵略者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随着夜幕的降临,这些女子被带离了她们的家园,她们的命运如同被风吹散的花瓣,飘向了未知的远方。她们的家人和亲人,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她们能够在这场浩劫中找到一丝生存的希望。

遵化城的街道上,尸体遍布,血流成河。昔日繁华的市集,如今变成了一片死寂。孩子们的哭声、妇女的尖叫声、老人的哀求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惨的画面。这座曾经充满生机的城市,如今只剩下了死亡和绝望。

这场战斗不仅是对遵化城的一次毁灭,更是对大明王朝的一次沉重打击。皇太极的女真军用他们的铁蹄和屠刀,向世人宣告了他们的力量和决心。而大明的军民,虽然英勇抵抗,但终究无法抵挡住命运的安排。

赵率教的牺牲,王元雅的自尽,遵化城的沦陷,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注脚。它们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生命是脆弱的。

女真军占领遵化城后,他们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为了巩固战果,防备和反堵截东部而来的袁崇焕的援军,他们决定继续扩张势力范围,将矛头指向了遵化东北方向的三屯营和东南方向的迁安。

十一月初四日,女真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急行军。他们如同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迁安。这一天,迁安城的宁静被战鼓和马蹄声打破。女真军的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持利刃,眼中闪烁着冷酷的光芒,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彻底征服这座城池。

迁安城的守军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女真军的猛烈攻势。城门在一次次的撞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一声巨响中被破开。女真军如洪水般涌入城内,他们的喊杀声震天动地,令城内的百姓心惊胆战。

破城之后,女真军再次展现了他们的残酷。除了年轻女人被掳走外,城中的其他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屠城的命令一旦下达,就再也没有任何怜悯和犹豫。刀光剑影中,迁安城的街道上血流成河,哀嚎声、哭泣声此起彼伏,整座城市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在迁安的位置稍作整顿后,皇太极的女真军调整了进攻方向,将矛头指向西北方向的三屯营。他们与另一部女真军合兵一处,准备发起新一轮的攻势。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彻底切断袁崇焕援军的来路,确保自己的战略优势。

皇太极的女真军的行动迅速而果断,他们的军队在迁安城内集结完毕,士气高昂。将领们在战旗下商讨着进攻策略,士兵们则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征服的执着。

随着进攻的号角响起,女真军再次踏上了征途。他们的目标是三屯营,一个战略要地,一旦占领,将为他们进一步的侵略铺平道路。女真军的士兵们,带着对胜利的信心和对敌人的蔑视,勇往直前,誓要将三屯营纳入自己的版图。

迁安城的悲剧,成为了女真军铁蹄下的又一道伤痕。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了废墟和悲伤。而女真军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的野心和欲望驱使着他们继续前进,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女真军在攻下遵化和迁安之后,并未有丝毫懈怠,他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巩固战果,为进攻北京铺平道路。在急行军两日之后,他们于十一月初六日到达了三屯营。这个位于遵化东北方向的军事要塞,对于女真军来说,是必须拿下的战略点。

三屯营的总兵朱国彦,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心中充满了后悔,早前未能允许赵率教的部队入城,如今却已经为时已晚。城内的守将们,许多贪生怕死,副总兵朱来同等人甚至选择了潜逃。朱国彦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愤怒而无奈,他将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以示警戒。

然而,这样的举措已经难以挽回三屯营的颓势。女真军的攻势如同狂风暴雨,无情地冲击着三屯营的城墙。守军虽然奋力抵抗,但士气低落,人心惶惶。在女真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墙终于在初七日被攻破。

朱国彦在城破之际,选择了与妻子张氏一同自尽,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名节和忠诚。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与血泊中显得格外悲壮,成为了三屯营悲剧的见证。

女真军攻占三屯营后,并未手软,他们重复了在遵化和迁安的残酷行径,只留下年轻女性,其余的居民再次遭到了无情的屠杀。三屯营的街道上,哭声震天,血迹斑斑,这座曾经和平的城池,如今变成了人间炼狱。

皇太极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确保了遵化的东北和东南方向的军事安全,为进攻北京提供了稳固的后方与补给线。同时,他也通过迁安方向的军事部署,威胁到了东面的永平和抚宁的安全,形成了对袁崇焕指挥的明军的反堵截。

袁崇焕尽管英勇善战,但在女真军的精心布局下,他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的援军被牵制在遵化、迁安和三屯营一带,难以有效支援京城。皇太极的这一战略,无疑是对袁崇焕的一种巨大挑战,也是对他军事才能的一次严峻考验。

在这场战争中,女真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大明的土地,他们的暴行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苦难中,大明军民的抵抗意志和爱国情怀被进一步激发。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抵御外敌的侵略。

皇太极在遵化的胜利让他的野心愈发膨胀,几场战斗的胜利似乎来得太过容易,让他对大明的土地更加垂涎三尺。遵化城破之后,他不仅没有满足,反而将兵锋继续向东推进,直指三屯营和迁安。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袁崇焕的公然示威和恐吓,意图让这位大明的守将不敢轻举妄动,老老实实地待在原地。

在遵化留下八百士兵守卫,皇太极又在三屯营和迁安各留下八百士兵,确保了这些战略要地的安全。随后,皇太极再次集中女真军的主力,于七日开始从遵化向西南方向的蓟州发起进攻。他的目标很明确:在袁崇焕可能赶来支援之前,迅速拿下蓟州,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打下基础。

袁崇焕原本的第一方案——在遵化以北拦截皇太极的女真军——已经宣告失败。他曾分管山海关外的防务,而蓟辽总督刘策则分管关内的防务。袁崇焕曾多次提醒朝廷重视长城防线的安全,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他请求派兵支援长城防线的请求甚至遭到了拒绝。如今,面对女真军的步步紧逼,崇祯帝和朝廷终于意识到了当初的短视和错误,后悔不已。

袁崇焕得知遵化、三屯营和迁安的失守,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力。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眼中满是对战友的哀思和对未来的忧虑。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守护大明的重任,但面对皇太极的铁蹄,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与此同时,崇祯帝和朝廷也在京城中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他们深知自己的失误,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崇祯帝在朝会上沉痛地表示了自己的悔意,他下令调动一切可能的兵力,支援蓟州,支援袁崇焕。朝廷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愿意为保卫大明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崇祯二年的十一月初五日,辽军在袁崇焕的率领下,行至抚宁县。这里的文官们积极号召军民共同防守,展现出了大明子民的团结与决心。袁崇焕,深知火器火炮在守城战中的重要性,支援了抚宁城大量的火器,以增强城防。

到了初六日,辽军已经抵达了永平府城。这里以西就是女真军已经占领的迁安,形势紧迫。就在这时,崇祯帝的圣旨传来,赋予袁崇焕指挥各路勤王兵马的权力。这一命令,无疑是对袁崇焕极大的信任与支持,也为他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法律与道义上的支撑。

初六夜晚,袁崇焕带领精兵急行军至永平以南的滦州城外的榛子镇。在这里,他收到了崇祯帝的授权圣旨。夜色中,火把照耀着士兵们坚毅的面庞,袁崇焕的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这份授权圣旨的到来,对他来说,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初七日,辽军再向西进军,到达迁安城外的沙河驿站。侦察兵带回了三屯营明军崩溃逃跑的消息,这让袁崇焕的眉头紧锁。

崇祯帝得知袁崇焕已经入关勤王以后,再次下旨,赞扬他的忠诚与谋略,并赋予他相机进止便宜行事的权力,承诺只要立功便会有犒赏。

到了初九日,袁崇焕的辽军已抵达到蓟州东南方向的玉田城。这里大部分民众已经逃散,十之八九。袁崇焕对当地官员的失职感到愤怒,他严厉地批评了他们的行为,并表示要将此事上报给蓟辽总督刘策。

次日,袁崇焕的辽军从玉田城出发,继续他们的征程。侦察兵在遵化城附近活动,他们收拢了一些逃民,并获得了关于三屯营军官叛乱的情报。总兵朱国彦的自杀,以及当地军民的逃散,让袁崇焕的心情更加沉重。

在遵化城外,侦察兵们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废墟之间,他们的眼神警惕,手中的武器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敌人。逃民们面带惊恐,向侦察兵们讲述了三屯营的悲剧。朱国彦的尸体被发现在官署之中,他的面容平静,仿佛在诉说着对这场战争的无奈与悲哀。

袁崇焕在得知这一切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愤怒。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对抗外敌的斗争,更是对内奸与叛徒的清算。他决心要为朱国彦复仇,为那些无辜的百姓伸张正义。

辽军在袁崇焕的带领下,继续向前。他们的步伐坚定,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虽然前路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他们相信,在袁崇焕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强敌,保卫大明的疆土。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与信念的考验。袁崇焕和他的辽军,将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下属于他们的精忠报国。

袁崇焕站在军事地图前,眉头紧锁,目光在山海关至蓟州的地域间来回扫视。他深知,确保这条连接京城与边疆的生命线的安全,对于整个战局的重要性。在女真军的威胁下,这条道路不仅是物资补给的通道,更是消息传递的纽带,维系着朝廷与边疆的联系。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袁崇焕开始精心布置辽军,驻守各地城市,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参将杨春,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被指派带领步兵三千,与游击锺宇的队伍一同驻守永平城。他们的到来,让永平城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士兵们在城墙上巡逻,警惕着四周的动静,确保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与此同时,游击满库领着步兵二千,他们的任务是攻占并驻守迁安城。迁安城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防线上的关键点。满库的部队迅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了迁安,随后立即转入防御,准备抵御女真军可能的反扑。

在丰润城,参将邹宗武带领步兵二千驻守。他们加强了城防,修补城墙,设置障碍,确保丰润城成为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邹宗武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保卫城池,更要保护城中的百姓。

游击蔡裕和龚彰则带领着三千士兵驻守玉田城。他们的部队在城中进行了严密的布防,同时也积极安抚逃难而来的百姓,为他们提供食物和庇护,稳定民心。

建昌城则由游击刘镇华和二千步兵驻守。刘镇华是一位沉着冷静的将领,他的到来让建昌城的守军士气大增。他们在城头日夜警戒,准备随时迎击来犯之敌。

至于至关重要的山海关,袁崇焕委以重任,由朱梅镇守。朱梅是一位在军中享有盛誉的将领,他的坚守,让山海关成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屏障。

通过这样的部署,袁崇焕成功地在蓟州到山海关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弧形的防线。这个防线如同一弯新月,将遵化半包围,形成了一个等待时机的局态势。这不仅是对女真军的有力牵制,更是为大明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条防线上,每一座城池都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位将领都是袁崇焕信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共同肩负着保卫国土的重任,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随着夜幕降临,袁崇焕走出军帐,凝望着星空下的防线。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残酷。但他也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坚守阵地,就一定能够抵御强敌,守护大明的疆土。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袁崇焕的每一步抉择都显得格外沉重。他站在军营中,面对着赵率教的牺牲,心中充满了悲痛和自责。赵率教的英勇和忠诚,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初六日,辽军抵达永平府城。袁崇焕得知赵率教部已经全体阵亡的消息,那一刻,他的心如刀割。他回想起赵率教接到命令时的坚定眼神,那是一个老将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赵率教和他的四千骑兵在遵化城外遭遇了皇太极的伏击,最终壮烈牺牲。

袁崇焕的命令是让赵率教抢先进入三屯营或者遵化守城。如果遵化已经失陷,就守三屯营;如果遵化还没有失陷,就力保遵化。这是一个明智而果断的决策,但命运却未能眷顾他们。赵率教先是在三屯营遭遇闭门羹,再去支援遵化的路上,又被皇太极设伏算计并歼灭。如果三屯营能够给予赵率教部队以歇息之地,或许他们能够重新整顿,探明遵化的情况,再做打算。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残酷的现实。

袁崇焕站在军营里,左右是祖大寿和何可纲两员大将,十几员将领排列在侧。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面对赵率教的牺牲,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哀伤。军营中的气氛异常沉重,士兵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战友的哀思。

袁崇焕仰天长长呐喊一声,带头双膝跪下,双手抱拳。“赵总兵,您年已六十依然风采不减,是小弟袁崇焕愧对大哥您啊!”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悲痛和愧疚,泪水在他的眼眶中打转,但他强忍着不让它们落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赵率教的敬意和对未能保护他的自责。

“赵总兵,兄弟们敬你!”将领们齐齐跪在泥地上,风挂着他们的头发,还有随风飘扬的披风。他们的声音在军营中回荡,传递着对赵率教的哀思和敬意。每一位将领的脸上都写满了悲痛,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战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坚定。

军营中的火把在风中摇曳,照亮了将领们坚毅的面庞。他们知道,赵率教的牺牲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巨大损失,但他们也明白,只有继续战斗,才能为赵率教报仇,为大明赢得胜利。

袁崇焕站起身,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的心中充满了决心,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艰难,但他也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女真人。

在军营的中军帐内,众将围绕袁崇焕站立,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等待着他的决策。面对将领们的询问,“那接下来该怎么办?督师?”袁崇焕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我细思后决定,”袁崇焕道,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将领,“其一,步军和骑兵分开行军,以增加我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其二,步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兵峰逼向遵化和迁安等各处,对遵化东南方面形成包围,但是只能凭城防守,不能开战。一部步军尾随本督师率领的骑兵后面行军,南下绕道直奔蓟州,阻截后金在蓟州城下,以保京师和皇上的安危。”

众将听后,面露敬服之色。祖大寿上前一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赞赏,“督师,这个办法好,这样一来,皇太极想要拖住我们的主力的梦可就妄想。”

何可纲则提出了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骑兵,可以马不停蹄的绕开遵化方面八旗兵的侦查范围,可是走那条路线呢?”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但更多的是对袁崇焕决策的信任。

袁崇焕微微点头,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计划,“本督师决定,从玉田出发,蓟州在其西北,而东北就是遵化,这样就可以避开遵化附近埋伏的女真军,从蓟州以南入蓟州。”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指出了行军的路线。

何可纲凝视着地图,沉吟片刻后道,“路线甚好。”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决心。

祖大寿则握紧了拳头,“到了蓟州,我们辽军可要大开杀戒。”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战意,仿佛已经看到了辽军在蓟州城下与女真军激战的场景。

袁崇焕站起身,他的身影在众将中显得格外高大,“军事部署,决定如此,出发。”他的话语落下,众将齐声应诺,士气如虹。

随着袁崇焕的命令,辽军迅速行动起来。步骑兵开始分开行军,步兵向遵化和迁安方向进发,而骑兵则在袁崇焕的率领下,向蓟州疾驰而去。马蹄声如雷鸣,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决心。

夜幕降临,袁崇焕率领的骑兵在星光下继续前行,他们绕开了可能的侦查,沿着既定的路线,向着蓟州的方向挺进。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保卫京师,保卫皇上,保卫大明的江山社稷。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袁崇焕和他的辽军,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下属于他们的忠诚与斗志。

袁崇焕带领九千关宁骑兵,如同一股决堤的洪流,疾驰在通往蓟州的道路上。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他们的速度快如闪电,只为了赶在皇太极之前抵达蓟州。一部步军尾随而来,他们的步伐坚定有力,虽然速度不及骑兵,但他们的意志同样坚不可摧。

八日,袁崇焕的骑兵队伍越过了玉田,那一夜,星光照耀着他们前行的道路,仿佛连上天都在为他们指引方向。九日,他们抵达了蓟州顺天府,那里的官员和百姓看到袁崇焕的骑兵,无不感到一股安心的力量。

初十日,经过连续不断的急行军,袁崇焕的军队终于赶在皇太极前面驰入了蓟州。当袁崇焕的马蹄踏入蓟州城的那一刻,他的胸中终于放下了一块巨石。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将皇太极堵截在蓟州以北,为京师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确保了皇上的安危。

站在蓟州城楼上,袁崇焕向东远眺遵化,他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想到了赵率教,那位比他年长十五岁的老大哥,忠心耿耿于大明,最终战死疆场。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决心。他暗暗发誓,要在蓟州为大明和赵大哥报仇雪恨。

袁崇焕立即上疏给朝廷,他的笔力遒劲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臣力为奋截,必不令贼越蓟西一步”。这份上疏不仅是对朝廷的承诺,更是对所有大明子民的誓言。

蓟州城内的士兵和百姓,得知袁崇焕到来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他们在城内忙碌着,为袁崇焕的军队尽量准备粮草和物资,每个人的脸上都恢复了希望和信心。蓟州城的防御工事得到了加强,士兵们在城墙上巡逻,警惕着四周的动静。

袁崇焕站在城楼上,夜风吹拂着他的战袍,他的目光如炬,穿透了夜幕,仿佛能看到未来战场上的厮杀。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但他也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强敌,保卫大明的疆土。

在蓟州城楼上,袁崇焕的身影如同一座不可动摇的山岳,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蓟州,这座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不仅是地理上的要冲,更是战略上的重镇。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一百四十里,它的安危直接关系到京城的存亡。崇祯帝在得知遵化沦陷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下圣旨,要求袁崇焕在蓟州城附近与女真军决战,务必堵截女真军队,保卫京师。

袁崇焕上疏崇祯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谨慎和决心:“我们进入蓟州先让兵马稍微休息一下,细致地侦察一下敌我形势,然后严格注意女真军的动向,奋力阻截住他们,一定不会让女真军越过蓟西。”这份上疏不仅是对崇祯帝的承诺,更是对自己职责的坚守。

然而,当袁崇焕巡视蓟州城时,他的心情变得沉重。他发现民众疏于备战,并没有准备大军活动的物资。城内的百姓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似乎还浑然不觉,市场上依旧熙熙攘攘,孩童们在街角嬉戏,妇女们在河边洗衣。袁崇焕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若强行汇集大军,不仅会引起民众的恐慌,还可能引发各队伍的喧嚣和掠夺。

袁崇焕又视察各路勤王军,他发现这些军队既没有进行充分的训练,武器装备也不够坚利。他们似乎只是依靠人数的优势,而物资的消耗却巨大。士兵们鱼龙混杂,各队伍之间的合作并不默契,混在一起反而容易引发摩擦和内斗。袁崇焕意识到,若是分开驻守,反而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

蓟州城的驻守能力有限,极限是驻守补给一万士兵。袁崇焕回忆起马世龙驻守蓟州城期间,城内长期也不过一万士兵。他深知,过多的军队聚集在蓟州,不仅难以有效管理,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于是袁崇焕传令,命昌平总兵尤世威返回昌平,保护皇陵;宣府总兵侯世禄前往三河防守,防止女真军向西奔袭;大同总兵满桂退护京师。他只留下保定总兵曹鸣雷同自己与祖大寿所率的关宁军驻守蓟州,堵截女真军。这样的部署,既能确保各要地的安全,又能集中力量在蓟州形成有效的防御。

崇祯帝对北京以北靠近长城的密云防务也深感忧虑,于是传令刘策的队伍也离开蓟州,返回密云驻地。这一决策,虽然削弱了蓟州的防御力量,但也是为了全局考虑,确保京城周边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