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朝廷削藩的手段太过卑劣。
如果只是收回一众藩王的兵权,其它一切待遇照旧,或许也不会造成今日之局面。
错就错在齐泰等人太过心急,不惜栽赃陷害,动不动就扣上谋反的大帽子,令得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尽皆被废为庶人。
最惨的便是湘王,一心求道,哪来的反心?却被逼得自焚而死。
如若不是做得太过了,朱棣当初去找宁王借兵,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搞不好兵没借到,被宁王抓起来献功都说不一定。
所以说,世间一切事,皆是有因有果的。
谷王、安王先与朱棣叙了兄弟之情,之后便说起了朱允炆派他们前来的目的。
朱棣回道:“诸弟试谓斯言当乎?否乎?诚乎?伪乎?果出于君乎?抑奸臣之谋乎?”
闻言,谷王叹道:“大兄所洞见矣!”
朱允炆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或者说,他是真的没得选择了,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竟派又派了李景隆来。
总之,李景隆、谷王、安王回去之后没几天,燕军便大举开拔,重兵围困了京师。
火炮,也架了起来。
不过朱棣却没有命令开火,一众将士也没有展开进攻。
这,是朱棣的心理战,他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是京师重地,他不想大动干戈,将京师打得一片破败。
到时候不仅要花大笔银子去重建,而且也会误伤不少百姓,导致失去民心。
“传令,封闭诸门,城中凡有逃逸者,无论是官是民,一概放行。本王,已经给了他们一条生路,走不走,就看他们自己了。”
于是,一众将士开始轮番喊话:“燕王有令,城中无论官民,凡有出城者一概放行!”
一遍一遍喊着,更是令得城里一片慌乱。
其实城中的一众百姓倒没那么慌,他们只是平头百姓,朱棣、朱允炆,都是皇室血脉,谁做皇帝还不都是老朱的天下?
大明,还是那个大明,他们依然还是大明的子民。
但是,那些城中的守军可就自乱了阵脚,还真有不少守军逃走,而且不是一个两个的逃,有些总旗、百户直接带着手下全部逃出城。
出城之后,有些干脆趁此机会回乡,大多数的,却投靠了燕军。
各衙门同样也乱了套,内阁、六部、锦衣卫、大理寺……变得空空荡荡,几乎看不到人影。
包括皇宫在内,不少侍卫、太监、宫女也跟着逃了。
因为他们也怕卷入战火,枉死在皇宫里。
朱允炆的身边,除了那些嫔妃以及一些忠心他的心腹之外,已经没什么人了,偌大的皇帝前所未有的冷清。
他的帝王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朱棣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身后跟着一片黑压压的队伍来到了金川门外。
他之所以走金川门,是因为镇守此门的正是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穗。
不得不说,李景隆是真正的靖难“大功臣”,前前后后为朱棣拱手奉送了大量的兵马与粮草。
偏偏,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齐泰等人早就劝过朱允炆治李景隆的罪,但是朱允炆却一直瞻前顾后,只是训斥了一通,并没有将李景隆如何。
现在,算是自食其果了。
“姐夫,我们终于又回来了!”
徐长安策马上前,走到朱棣身边,看着那高大的城门以及门楼上的“金川”二字,不由一脸感慨。
他终于亲眼见证,并且参与了这改变历史的一刻。
相对于前世的历史来说,这一天,整整提前了一年。
朱棣也不由得一脸感慨,说了一句:“我还记得那一天,你给了我一个锦囊……”
“哈?姐夫还记得这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