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入王大爷,伴随着李抗日的故事跟着王大爷在繁华的北平城里历险。
他们第一次听说那些神奇的东西,他们也跟着一惊一乍。
所以当后世的外国史学家研究这场巨大裂变的发源地时,他们不可置信发出惊叹:
“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他们是怎么完成这场伟大变革的。他们靠什么?!”
而华夏的学者则淡淡的回应着他们两个字:“人民。”
《文件》这本内部计划书属于轧钢厂印刷厂的一次偶然产物。
只发放了一期就被上级改了名字。
在四九城轧钢厂印刷厂的旁边成立了一个对外公开的编辑社。
取名为今朝杂志。
这种杂志编辑社还是放在外面比较方便。
毕竟还是要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和投稿的。
如果投稿中有好的稿子,那么就用投稿的。
没有好稿子,那张天浩那边就会用自己找的后世小故事来顶上。
还真别说,两期《今朝》全国发行之后,引起的反响是热烈的。
因为从前还没有一本杂志或者报纸是将最广大的普通人当做受众的。
如果是按照后世的营销学概念来说,那就是曾经的报纸杂志,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基本集中在城市中识文断字有一定文化的人群中。
因为能接受教育的,在这个年代一般都代表家境还不错。
所有报纸杂志的主流故事都是城市里的风花雪月。
这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其他人不过是顺带手的事情罢了。
对于那些文化不多的人,过往的报纸和杂志习惯性的用神鬼鬼怪的故事来糊弄他们。
倒也不是说神鬼志怪的传说故事不好看。
但是那玩意儿看来看去也就是老一套。
大家早就审美疲劳了。
神鬼志怪和现在这个年代流行的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神鬼复仇,或者是少年为父报仇的故事。
一百个里有一百五十个是这么写的。
为什么还多五十个?因为还有五十个还没发表就被毙了。
难得有人写广大百姓群众身边发生的事,这立刻引起了普通老百姓的共鸣。
第二期《今朝》里,有一篇《买鱼》的故事,其实故事很简单。
就是一个住在海边的大叔要给自己过生日的女儿买一条女儿最喜欢吃的海鱼的故事。
不过新打的鱼好卖,上了码头就卖光了。
于是大叔半夜就守在渔港,为女儿买鱼。
故事里女儿没有出现过,全篇故事的人物只有两个。
一个是大叔,一个是渔民老周。
渔民老周半夜就出海打渔,朝阳初升时为大叔带来了鱼获。
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通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把很多人看的流泪了。
尤其是很多居住在海边的居民,更是纷纷发来来信表达对这篇文章的喜爱。
因为这篇文章太真实了,渔民老周修补渔网,半夜点着气死风灯吸引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