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烽燧(1 / 2)安得天下太平首页

驻扎在淮阴县的戊团急报,原楚州军残部在尧鹰的带领下,自泗州沿运河而下,屡屡骚扰淮阴县边境。

也就是拔略胡对淮阴县的地理熟悉,才能仓促间正确应对,避开了尧鹰设下的几次埋伏,打退尧鹰所部。

“其实也是因为以前在尧鹰帐下听用,对他的手法多少有些了解。”

戊团大帐,拔略胡讪笑着开口。

一次两次,能够及时防御,将尧鹰打退,时间长了呢?

安平摇头:“总靠戊团及时反应,难免失手。在淮阴县边境到县城,需要设立足够多的烽燧。”

烽燧一设立,通过狼烟可以及时向戊团示警。

当然,狼烟早就不是什么狼粪了,其中掺杂了火药的成分,五颜六色的烟雾更有示警效果。

丰朝的火药运用,除了杀伤力不行,其他方面还是值得称道的。

“另外,让运河过境的船只捎带关牒给泗州,严禁他们再给尧鹰残部行方便,勿谓言之不预。”

安平杀气腾腾地开口。

最近一年,义军主要是恢复战斗力、抓紧操练,要不然安平不介意吃下泗州一角。

泗州再装聋作哑,安平可真敢扩张到泗州地界,还是师出有名。

关牒,是官府之间的平行文书。

当然了,楚州现在是反叛势力,行关牒给泗州的后果大概是泥牛入海,这也是安平不通过官府体系传递关牒的原因。

“另外,以百贯悬赏尧鹰人头,并承诺准许尧鹰残部自首,以后过庶民的正常生活。”

安平一连串地发布命令。

拔略胡犹豫了好一阵:“那个,使君,尧鹰的家眷还在淮阴县,要不要……”

安平摆手。

凭家眷要挟尧鹰,下作了。

再说,一些连脑袋都顾不上的人,未必会为了家眷而降,何苦坏了义军的名声呢?

对尧氏不打压、不支持,只当成楚州普通庶民看待就是。

至少,在外人看来,义军还格外有底气、有原则。

拔略胡不明白,刺史为什么会有妇人之仁。

他不知道,对于心头有执念的人来说,即便是刨了祖坟也要将信念进行到底,没有什么能动摇决心的。

“你不明白,尧鹰所为多少算是忠义之士,动他的家眷,义军容易被泼脏水。”

“烽子,戊团要挑选忠诚、敢死之士担任,粮饷要丰厚,抚恤要优厚。”

“烽帅立功了,升迁要优先,不可寒了人心。”

烽燧一般是十人,兵丁称烽子,伙长称烽帅,倚靠土围子给后方发狼烟,死亡率相当高。

江淮地带在本朝从来没设过烽燧,丰朝只有边关地带才有烽燧群。

拔略胡牢牢记下,并向安平索要相关物资。

“对了,尧鹰几次前来与戊团交战,兵马都有折损,可下一次来,又至少是一团兵马。”

拔略胡没搞清楚,尧鹰的人马是从哪里补充?

安平呵呵一笑:“在诸州眼里,义军始终是异类,许他们割据,不许义军盘踞。”

这些人呐,怎么就不能向越王丰雄学习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