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上人声鼎沸,程远山站在自家的小铺子前,看着来来往往的商贾。他穿着一身青布长衫,虽然布料普通,但整洁得体。二十五岁的年纪,眉宇间已经显露出几分沉稳。
"远山,"母亲程夫人从里间走出来,"今天又要去拜访客户?"
程远山点点头:"听说新来了一批山东客商,我去看看有没有机会合作。"
程夫人欣慰地笑了:"去吧,多穿件衣裳,这天还冷着。"
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程夫人心中百感交集。自从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把远山拉扯大,好在这孩子争气,不但考上了洋学堂,还在学业之余帮着打理家业。
---
程远山记得很清楚,自己第一次独立谈生意是在三年前。那时他刚从学堂毕业,满怀抱负地要接手家业。但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程公子,"一个老主顾笑呵呵地说,"你爹在的时候,我们都是老交情了。但现在不同了,这行情跌得厉害,我们得另找门路了。"
送走了最后一个客户,程远山坐在空荡荡的铺子里,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意场上的冷酷。父亲留下的那些人脉,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少爷,"老伙计小李欲言又止,"要不,我们降点价?"
程远山摇摇头:"不能降。一降价就是死路一条。"他站起来,"我们得另想办法。"
那段时间,程远山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跑遍了上海滩的大小码头。他发现,随着洋行的进入,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改变,必须创新。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码头上遇到了一个绣品商人。那人手里有一批精美的绣品,但苦于找不到好的销路。
"这些绣品都是哪里来的?"程远山问道。
"王师傅绣庄的。"商人说,"手工精细,就是价格高了些。"
程远山心中一动。他知道王师傅绣庄,那是上海最有名的绣庄之一。如果能和他们合作...
就这样,程远山来到了王师傅绣庄。这一来,就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那个人——沈若兰。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沈若兰正在为一幅绣品收尾。阳光透过窗棂,映照着她专注的侧脸。程远山一眼就被她吸引住了,不是因为她的容貌,而是因为她眼神中那种专注和执着。
"这位先生是...?"沈若兰抬起头。
程远山回过神来:"我是程远山,想和王师傅谈谈合作的事。"
"王师傅身体不适,"沈若兰放下手中的绣绷,"不知先生想谈什么合作?"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第一次对话。程远山发现,这个看似温婉的绣娘,不但手艺精湛,商业头脑也很敏锐。她提出的几个建议,让他眼前一亮。
"我们可以把绣品分成几个档次,"沈若兰说,"高档的卖给洋行和大户人家,中档的供应给绸缎庄,低档的到码头上去卖。这样既保住了品牌,又能照顾到不同的客户。"
程远山认真地记下这些建议。他发现,自己好像找到了一个知己。在随后的日子里,他经常来绣庄讨教经营之道。每次谈话,都让他获益良多。
"你很有经商的天赋,"有一次,程远山忍不住说,"为什么要当个绣娘?"
沈若兰笑而不答,只是低头继续绣她的牡丹。但程远山看到,她眼中闪过一丝不一样的光芒。
就在这时,一个机会降临了。宋家的管事来绣庄定制一批绣品,看中了程远山的谈吐,把他介绍给了宋老爷子。
"年轻人不错,"宋老爷子说,"要不要来我的绸缎庄做个掌柜?"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宋家在上海滩有着庞大的商业网络,如果能进入宋家的体系,将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但程远山没有立刻答应。
"你在犹豫什么?"沈若兰问他。
程远山叹了口气:"我想自己闯出一番事业,而不是依附于人。"
沈若兰若有所思:"那你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