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韬》《三略》:所谓文韬武略,原是两部兵书(1 / 2)古书奇谭首页

史记留侯世家是司马迁为西汉留侯张良做的传,其中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圯上老人让张良给他捡鞋故事,读来具颇有传奇色彩: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大体意思是,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书中暗表,此时的张良刚刚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心情正郁闷中。恰在此时,又无端冒出个老头来消遣他。搁一般人身上早恼了,正愁没地儿撒气呢,来了个出气筒,那不正好拿他当沙袋练了,况且张良此时还血气方刚。但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情感,为陌生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不值得,但这正是胸怀宽阔的象征。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是对尊老爱幼传统的表现,又是对一个自身品格的完善。从一点看到全局,从少看到老,从一叶而知秋,从一数而知百知千,张良也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得到了秘笈,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这段故事诞生了至少三个成语:圯上老人、张良拾履和文韬武略。

古人称赞一个人文武全才,就说他有文韬武略。这里的文韬,就是指六韬这部书,而武略指的就是三略。至于张良得到的是文韬还是武略,抑或二者得兼,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先看看六韬这部奇书。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太公望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3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