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意外之喜(1 / 2)明末美僮传奇首页

一连几日,李安国带着三千骑先后巡视了嘉鱼、蒲圻、兴国州,最后来到大冶。

说实在的,李安国抵达大冶前,内心是十分忐忑的,大冶在明朝时可是湖广地区最大的铁矿、铜矿、金银矿、煤矿所在地,兴国州的兵械所在武昌崛起之前所出兵刃也为湖广之最,明初就年产粗铁一百万斤以上,后来由于铁料实在太多,明太祖朱元璋还暂时关闭了大冶铁矿。

不光是铁器,当时大冶还是中国最大的铜镜制作中心,湖广最大的官银产地,金矿也位居湖北之最。

最兴盛时,大冶附近的矿山、冶炼工人达十万人之多,占大冶县人口的六成,最关键的是明末以来,大冶附近除了西营并没有别的义军肆扰过,这里与江西瑞昌并称为鄂东双雄,自然是指铁矿、铜矿了。

由于紧靠兴国州,张献忠大军撤离后并没有安排驻军,只设了一名县令,一个叫奚鼎铉的举人,年约二十多岁,一表人才,黄州人,熟知历史的李安国自然知道此人与后世大名鼎鼎的王夫之(此时也是二十多岁)一同中举,当时的主考官还是以后同样颇有名声的湖广巡按御史章旷。

此人经常与王夫之唱和文字,王夫之能幸免与西营衡州之乱,身为大西县令的奚鼎铉出力不少。

历史上记载此人是被张献忠掳入营中,不过在后来左良玉“收复”武昌府后却被当地的官绅擒杀,想必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向着大西军的。

大西草创,军服都没统一,自然没有制订什么官服的规制,奚鼎铉还是一身朝廷七品文官的袍服,肃立于城北迎候李安国一行——大冶三面环水,只有城北可通陆地。

一路上李安国自然向周综文了解了各县长官的情况,其他人他不太了解,不过奚鼎铉他还是有些印象,为了拉近距离,来大冶的半路上他特意换上了在武昌府沐浴后的那身官服(他不知道的是,那身衣服是郡王专用的)。

奚鼎铉今年二十五岁,身材与李安国相仿,这在湖广一带已经算高的了,浓眉细眼,才二十五岁,颌下已经有了三缕胡须。

乌纱帽、红官袍,与李安国这身郡王服不同的是,官服身前身后的“补子”、云纹内是一只鹭鸶,肩上并没有图案。

远远地见到城下有人肃立,李安国心中一动,也早早下了马,一旁的周综文有些奇怪,都督大人见了这些多文官都是矜持有加,既不粗鲁,也不过分恭敬,怎地对这样一位伪明举人如此恭敬?

奚鼎铉也有些奇怪,不过他还是依足官场礼节给李安国行了大礼。

李安国将他扶起来,“县尊不必多礼”

奚鼎铉这才看清李安国的面容,一开始见他穿了一身郡王的常服不禁吓了一跳,不过仔细一想,这张献忠自命为西王,眼前这人是西王义子,还是排行前几位的五大营头头目之一,着郡王袍服也算说得过去。

最令他惊叹的是此人的长相,身材挺拔不说,生的端地俊秀:

一对修长秀气的眉毛斜飞入鬓,两只凤眼明亮动人,鼻梁高耸,肌肤白皙,微薄的嘴唇略带着微笑,这哪里是一个威名赫赫的流贼头目,简直是刚考上生员的富家士子嘛。

这次李安国没有在城前与奚鼎铉说话,而是跟他直接进了县衙后院。

看到李安国如此模样,奚鼎铉心里略略放心了一些,叙过茶水之后,等李安国放下了茶杯,他小心翼翼地问道:“敢问都督大人表字……”

李安国略皱了一下眉头,以往跟军中粗汉打交道,自然无须什么表字,他在麻城、武昌时周文江等人也没问他这个,这奚鼎铉一上来就问这个,看来也就是一个纯粹的文人而已。

李安国知晓此人还是后世查阅王夫之的资料时无意中得知的,主要是好奇,另外作为王夫之的挚友,总得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吧。

想到李定国字宁宇,自己是安国,何不用靖宇?

“呵呵,本督字靖宇,你还好奇本督为何如此年轻吧,不妨告诉你,本督今年一十九岁,尚未及冠”

这下奚鼎铉就更加震撼了,不过他很快便想到一则传闻,自然是那流传甚广的“献忠有美僮了……”,官场还好一些,民间流传的简直不堪入耳,李安国也听到过一些,不过并不在意,都是一笑了之。

“你问完了?”,李安国笑道。

奚鼎铉一听便知道自己刚才鲁莽了,“下官愚鲁,刚才……”

“不妨,今后你叫我靖宇也行,以前还没人叫过,哈哈”

奚鼎铉赶紧起身,“下官不敢”

李安国挥手让他坐下,“刚才你问了我,现在该我问你了”

“都督请讲”

“你识得王而农?”

“是,都督,学生与他同年,私下也有一些往来”

“你觉得此人如何?”

“嗯,而农性情畅达,诗文皆妙,不过常做惊人之举,口出惊人之语”

“哦?那你觉得他所说所做是对还是不对?”

“都督,这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他说过无论诗、文,都要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学生倒颇为赞同,这也是学生经常与他书信往来的原因吧”

“其它的呢?”

“其它的……,哦,学生想起来了,而农偶之所想倒与我大西所做倒颇有相同之处”

“哦?何事?”

“在武昌乡试时,而农常说,大明危矣,根子就在贫富不均,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岂能不危?”

“那你以为呢?”

“颇有同感”

李安国这时想到张献忠进入衡州后王夫之却宁死也不愿加入西营,看来他心里虽然有均贫富的思想,不过对泥腿子出身的流贼还是颇有些瞧不起。

或者当时大明未完,他心中仍有幻想?

在李安国心里,王夫之虽然是一个人才,不过在他心里并不稀罕,他稀罕的是经世致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