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户籍(1 / 2)重生东汉末年首页

这一日,徐庶兴高采烈地前来找郭斌。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春天一般,人虽累得瘦了一圈,精神却是愈发健旺,走起路来都仿佛带着风一般。

郭斌见了,忙拿起桌上的水壶,给他倒了一杯茶。

要说这茶,可是郭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得到的。不是说这时候没有茶树,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叶树。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既然茶叶早已有之,汉朝的人亦作为高端奢侈品饮用,为何郭斌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方能找到呢?因为此时尚没有“茶”这个字。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

尔雅被称为辞书之祖,它的成书时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下限不会晚于西汉武帝时,故可大致认为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其记载大致是可信的。

直到唐朝,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将“苦荼”的“荼”字去掉一横,方成为现在的“茶”字。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这便是茶经中对茶树的描述。

郭斌直到进京,方在何进府上喝到茶水。自那以后,他才派人往巴蜀去购买茶叶。

徐庶拿起茶盏,一口饮尽,示意再来一盏,方道:“主公,城西的户籍出来了。”

郭斌很是惊喜,忙道:“哪儿呢?快让人拿进来!”

徐庶对着外面喊了一声,便有两个小吏挑着担子进来了。

看着几十册以蔡侯纸制作的户籍册子,郭斌不由佩服徐庶的耐心与毅力。

这些册子,并非依照此时的户籍记录方法记录,而是郭斌依照自己的习惯,用后世表格的形式将其记录在案。一页之中便是一户,上面记载着户主与家庭成员的姓名、原籍、现籍、出生日期,以及年龄。

拿起一本,上面写着“阳翟县西城区槐花乡大槐树村户籍册”,翻了开来,只见上面一页页写着人名与年龄,并备注有家庭住所。目前,流民财产有限,故将其财产一栏空了出来。西城区是城西新区的官称,共分为六个乡,槐花乡就是其中之一。

徐庶兴奋地道:“主公,依照吩咐,全是按照之前的要求登记,年龄亦备注了出来。这个表格之法果然是一目了然,较之以往的户籍记录之法不知强了多少倍!”

郭斌心中感慨,要说这个户籍,还真是转折颇多,亦多亏了有那十几个伏龙山学堂毕业的学生。

原来,当初徐庶将制作完成的户籍册交给郭斌时,郭斌都看得懵了:所有的户籍都书写在竹简之上,因此,亦是自右至左,竖排书写。上面写的既简略,郭斌因不知此时的规矩,看得便愈发头昏脑涨,便命徐庶从新整理。

怎么整理呢?

第一,全用上好的蔡侯纸。这蔡侯纸虽比竹简贵,却比锦帛便宜得多了,而且轻便易于携带运送。

第二,全部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每张纸记录一户人家的信息,每户平均为五人,故纸上还有许多留白,便以之作为后加人口等事项记录的所在。如此,一村十个屯,一屯为十户。故,一村一册,一册约为百页。西城区有六个乡,每个乡中分为十个村。户籍在村中及乡中各有一份,于县中亦有一份封存。

第三,亦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全部写上年龄,此年龄,是周岁。

前两个均好办,只要材料足够,多花点人力便能做成了。只是这第三点,却有点强人所难了。

为何?只因此时记录年龄的方式。

此时的户籍上,一般只记录生身年月,却不会记录多少岁。不是古人不识数,而是没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