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八章 厉兵(上)(1 / 2)重生东汉末年首页

这日,深夜的阳翟县衙灯火通明,却不再有嘈杂的人声。县衙中有三百多的明岗暗哨密布各处,人人身穿毛呢外套,手持长枪,内藏皮甲,背上斜背着勾镶,腰中挎着钢刀。这可算是伏龙山庄中,郭斌的部曲目前的标准配置了。

郭斌从一早就在伏龙山庄武库中囤积牛皮,现在将其拿出来切割好,做成皮甲,正是便宜。所以将其藏在外套下,主要是怕露富。至于腰中的钢刀,便是汉代有名的环首刀了。

环首刀诞生于西汉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此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刀之所以能取代剑,成为冷兵器时代战场近战的王者,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刀的铸造成本要远远低于剑,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其外形设计。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剑若要铸造的长,必然要在其外形上花费更大的功夫。春秋战国时期的剑,多为短剑,能造到五、六十厘米便算是长的,原因是青铜硬脆,故青铜剑容易折断。当时人们的解决办法是加宽剑身,将剑的上半段缩窄,并通过剑脊和剑刃采用不同含锡量的方式来增强剑的韧性。

随即,剑的铸造出现了重大突破,人们发现将剑多造成多面,可以增强剑身厚度,并有效提高剑身的韧性,而防止剑身折断。秦国的长剑皆为八面,靠近剑柄处剑身较为宽大,而剑尖略细。因此,秦国的青铜剑达到了青铜剑铸造的巅峰,其剑身长度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到了汉代,随着钢铁产量的提高以及铁器的推广,汉代冶铁业的发展突破了青铜剑的长度限制,汉剑剑体日益轻薄窄长且剑锋更尖锐,到了东汉时期,钢铁剑彻底取代青铜剑。然而钢铁亦并非完全不会折断的神奇金属,因此,汉剑亦作多面,便有四面汉剑、六面汉剑、八面汉剑之别。四面汉剑只需将四面研磨,而八面汉剑亦即八面研磨,其所需要的手工量以及精准度,使得八面汉剑的造价之高难以想象。在那个研磨尚需要手工进行的时代,八面汉剑无疑是贵族才配装备的高档货、奢侈品。

而刀则不同,刀是单面开刃,刀背的存在便很好地解决了刀身的韧性问题,将无数铸剑大师穷尽几百年钻研琢磨,想尽一切办法要解决的剑身易折的问题,以取消一面的锋刃的奇思妙想解决了。因此说,世界真是奇妙,换个角度看问题,便可能会神奇地解决一个困扰人类几百年的世纪难题。

就好像世人在为银钱的运输和使用而着力于增强护卫力量,加强护卫武艺和训练的时候,成都商人的一张交子便解决了所有问题。亦仿佛近代全世界的大都市都在为遍布城市内的马粪发愁的时候,谁又会想到世界上竟会出现不用拉粪的汽车以及自行车,代替骑马或乘坐马车,而成为人类的代步工具呢?

刀的研磨很简单,亦不需要有太多的经验,不需要像多面的汉剑一般必须要从业多年的老匠师费尽心血地计算每面的宽度,以达到最佳的配比。刀,甚至只需要一根铁条,只要将一侧捶打变窄,并磨开刀刃便可。因此,刀的制造和维护,比起剑来,要低廉得多。

而且在使用上,长剑更注重技巧,需要使用者多年浸淫剑术,方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这就是所谓的:“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亦因此,长剑对于战场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在混乱拥挤的战场上,是没有用剑高手辗转腾挪的余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