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1.参加一下科举?(1 / 2)从赘婿到工业之父首页

丁班的课程虽是比较简单,但启蒙也是一个学子进入读书生涯中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方然也是万分重视,并不因为他们年岁小而有所懈怠。

除此之外,可能是看到了方然的能力,王博儒院长还安排他去教甲班的课,课程内容全由他自己安排,而院长想看到的是一个成果。

如果方然真有本事,他一点都不介意对方的身份和年龄。

这件事是在先生们面前宣布的,所有人也没有异议,也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即使心中有些微词,在院长强硬的坚持之下,也只能吞回肚子里。

就连当时的方然都有些讶异,主要还是因为甲班的学子们不同寻常,他们和丁班这群启蒙期的孩子不一样,这些人是鸿运书院真正的支柱。

有他们这些厉害的学子在,鸿运书院才能一代代的把名声经营下去。

鸿运书院的甲班其实就是即将参加科举的那一帮学子,他们有的在外已经享有盛誉,来学院读书既是为了充实学识,也是为了给自己接下来的路铺垫。

文人和士兵不同,士兵是拼着军功升职,都是实打实的积累。

但文人们大多都有着自己的关系网,先生和学子之间就是一层紧密的连接,而文臣们也都互相有些关系,这些关系乍一看好似没什么大不了,但只要进入其中,必定就会被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所影响。

所以,想要走文臣这条路的学子们都会提前准备,或是参加诗会积累才气,或是拜访名师大儒,得到认可。

毕竟唐代的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以来的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

所以在应考前,必云集京师,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邀名誉,观素学,期望到时即使临场失准,亦可被录取,此种做法称为【公卷制】。

这就是学子们十分珍惜自身名誉的根本原因所在。

也是因此,声名在外的人,总会得到优待,对于以后的官场也是极为有利的。

而如今方然有资格教导甲班的学子,要是再得到他们的认可,从此以后,方然在太原王家乃至世家大族中的地位就得到承认,不再只是一个小小的赘婿了。

毕竟现今教甲班的一些先生们可是鸿运书院中最顶尖的存在,有的是当官以后退隐的,有的则是当世大儒,就连王博儒院长也经常会在这里课。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王通大儒,方然到现在也是只闻其人而已。

还是在三字经刚刚出现时,对方看到以后,曾夸赞过一句‘不错,此人有大才。’

这是从王博儒院长口中听说的,方然到现在也不识这位大儒的庐山真面目。

想了想后,方然决定给甲班学子们制定特别的计划。

他现在是有些能力,但充其量也就应付应付乙丙丁三班的学生,要说真正教给甲班学生们什么知识,他也怕自己的观念说出来后,这些学生们一时接受不了。

毕竟前进了太多的思想,对于古人来说无异于疯子。

况且,他更擅长的还是经商,就算他现在过目不忘,对于经义的理解也能拿得出手,可这只是相对来说,放在真正的大儒面前是不会丢脸,但也顶多是能谈论一番,再深刻一些可能就不行了,这点方然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并且如果他和其他先生一样,仅从学识教导,并没表现出自己的可取之处,学子们也不会认可他。

他的年龄可是比有的甲班学子还小,更不用说他本身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