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1.参加一下科举?(2 / 2)从赘婿到工业之父首页

基于这点,方然决定从另外一方面入手,就是考试的试题。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科举制度了,这也和方然下一步的计划有关。

他其实也准备参加科举,只是这并不是他唯一的路,只是他入仕的方法之一罢了,对于他来说,过程并不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皇帝注意到他。

而作为一名平民百姓,在唐朝要入仕,无非就是文举和武举的两条科举路子。

方然这样又是偏支,又是赘婿的身份,说起来还不如普通人,所以对他来说,这两种入仕之路也是适用的。

武举难度很大,不仅要把脑袋时时刻刻挂在裤腰带,还要经过一系列真刀真枪的比拼才能通过考核。

因此,不是穷途末路,或是喜好军旅生活,大多数百姓真的想入仕,基本也会选择文举。

可文举也同样容易不到哪去。

由于这时候的科举还并不完善,所以考察的制度和资格和之后是有很大区别的。

例如,明朝时的科举制,即使没有背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是有机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的宰相权臣。

但这时候就不同了,科举刚刚出现没多久,皇帝虽然认识到了科举能够为他带来好处,有利于集权于自身,但世家大族的压迫并不允许寒门真的进入层阶级。

种种牵制之下,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寒门有机会入仕,但官位普遍很低的局面。

真正能够通过科举这条路入仕,并且地位不低的,几乎都是些有背景的学子。

他们有的是从长安国子监的国子学院肄业的,具有生徒的科举考试资格。

也有进入著名书院,得到大儒认可,从而早早名扬于外。

其中,文举分两种考试,一种是常科,一种是制科。

前者是定期考试,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国考,后者则是特殊的选拨考试,由皇帝陛下钦点觐见,当面出题选拨,属于不定期考试。

至于能不能入仕做官,除了召见那人确实有才,皇帝的喜好也是有很大的决定因素。

这种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即称制科。

从这里,就能看出入仕的门槛有多高了。

毕竟一个普通老百姓,即使书读的再好,也不会引起皇帝的关注,有些名气也就不错了。

而想要从常科入手也非常难,因为这里面的门门道道非常多,寒门学子毫无背景根本是应付不来。

而一般来说,读书士子们都不屑于参加制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觉得只有从常科考试中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的考试及第才算是正道。

当然也不排除吃葡萄不吐葡萄酸的道理,其实制科与常科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方然就经常在书院中听到旁人把这两科对比高下,觉得很不以为然,并且有些嗤之以鼻。